小孩运动能力不错,感统就好 。
感觉统合强调的是接收外界刺激并能做出适当的反应。有些小孩看起来运动能力挺好,但可能只是局限于日常表现,在一些多感官表现上稍差。也有些感觉寻求的小孩,因为寻求刺激而过于好动,这都是需要感统训练的人群。
感统训练就是学习动作
很多时候,感觉统合的表现会通过行为反应来呈现。但感统训练不是体育竞技,不是重复学习动作而追求动作的完美表现。感统训练追求的是适当的感觉调节、区辨与感觉信息的整合,最终能更好地参与到日常生活、学习活动中。最基础的例子,给幼儿传递一个纸盒,小孩需要用适当的力量拿住盒子,力量太大,纸盒会被抓破,力量太小,纸盒会掉落。针对这个适当的力量,在感统中会针对前庭和本体来加强感觉区辨和肌张力的调节能力。这样小孩在以后拿碗吃饭,拿杯子喝水,以及其他一些肢体动作的反应上,都能有较好的表现。而不是要通过感统训练教小孩怎么做好这个拿纸盒的动作。天津自闭症机构
感统训练不适合高年级小学生
理论上来讲,小孩在7岁以前是感统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,适当培养感统能力有助于后期高级功能,如注意、记忆的发展。神经可塑性强,培养的效果会比较好。7岁以后的小孩,随着年龄的增长,可塑性稍有下降,但并不是完全丧失可塑性。如果是存在感统失调的情况下,也还是需要通过感统训练来改善,日常体育锻炼很难代替。天津语言发育迟缓
好动的小孩就是感统失调
儿童有寻求最适感觉刺激的需求。有些感觉迟钝的小孩,日常活动的刺激不能有效接收,需求得不到满足,会做出寻求刺激的表现,看起来比较好动。但并不是所有的好动,都归因于感统失调,需要综合分析。
感统训练包治百病
随着感统训练的普及,有些机构或者个人会夸大感统训练的效果,对一些特殊人群,忽略他们的核心需求,一味强调感统训练的重要性,耽误小孩的黄金干预期。比如读写障碍,复杂认知学习依赖以本体为基础的动作计划,比如书写。感统训练中针对本体感觉的训练,有一定的促进作用。但动作计划也只是影响书写的一个方面,读写障碍相关的认知功能和读写方法训练才是核心训练。比如自闭症儿童,自闭的小孩存在感统失调的概率比普通小孩高,很多时候会需要感统训练。但自闭症儿童还存在认知、语言、社交等核心问题,同样需要干预,不能只依赖感统训练解决所有问题。
前庭功能就是平衡能力
前庭神经的传导路径很多,小脑作为适应性处理器,调节平衡,只是其中一个路径。前庭系统还会通过与动眼神经核的连接影响双眼协同运动,与大脑连接影响身体姿势和位置的感知,与脊髓连接影响颈肌肉和四肢运动等。
前庭训练就是专注力训练
理论上来讲,前庭训练对脑干网状组织有刺激作用,可提高大脑警醒度,也就是精神状态,是注意力的唤醒。对于注意力的调节和维持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专注与自控,更关键的还是大脑前额的执行系统发挥作用。
感统失调就是敏感或迟钝
常说的敏感或迟钝,指的是感觉调节能力,也就是人们对不同强度的感觉信息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。但感统失调除了调节障碍,还会存在感觉区辨障碍,动作运用障碍,双侧协调障碍,动作排序障碍等。天津感统训练
感统训练都是一样的道具操作
感统训练的道具大同小异,但在不同儿童的训练安排上,道具的选择还是会有差异。同样的道具,操作使用上也会有不同。例如,同样做触觉按摩训练,警醒度偏低的儿童操作侧重的是轻触,警醒度偏高的儿童操作侧重的是深压。
感统教室越大越好,人越多越好
训练追求的是效果,效果好不好,关键还得看老师是否专业,专业老师可以准确判断小孩情况,安排针对性训练,同时兼顾课堂趣味性等。真正做到有趣、有效。如果有些老师只是按部就班,不同的小孩来了,都是玩玩滑梯、玩玩秋千,没有任何训练依据来支持训练安排,最终小孩就真的只是玩,不是专业训练。